原标题:让老电影焕发新活力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经过修复的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剧照。 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
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老电影,如何能在今天重新焕发活力、吸引更多人观看,是电影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。“电影修复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。
中国电影资料馆拥有专业的电影修复团队,已在电影修复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。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修复团队选取修复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(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,1958年上映)这部红色经典影片,用修复与重新上色技术使影片焕发新活力。从黑白胶片到彩色数字版是一个繁琐的过程。这既是电影数字技术与胶片制作工艺的结合,也是现代艺术理念与过去艺术理念的碰撞。完成一部影片的修复与上色,需要多个环节。
物理修复是对电影胶片自身的修复。随着时间推移,胶片上的灰尘、霉斑、裂痕等都显现出来,这就需要有经验的胶片修复师对胶片进行手工逐帧修复。
当胶片完成物理修复后,下一步是数字修复,包括胶片的高精度扫描、画面去除脏点和划痕、手工逐帧去除抖动和闪烁、去除噪音等。一部电影约13万帧,一个经验丰富的修复师通常需要1个月的时间,才可以修复完成一部影片。
艺术修复是针对数字修复后的影像所采取的色彩还原手段。经过数字修复的影像,与原始影像存在感官差异。为了准确表达主创的创作理念,生动还原影像的本来面目,中国电影资料馆提出了“艺术修复”这一概念,遵循“修旧如旧,尊重主创”原则,努力提升艺术修复的水准。他们邀请影片主创人员指导,或查阅历史资料等相关信息,努力达到修复成果符合当时真实面貌的目的。
为了达到沉浸式的观影效果,更符合当代数字影院的放映标准,影片修复完成后,修复团队还会将原始单薄的立体声制作成环绕立体声效果,并通过现代录音技术对部分环境声进行重制与模拟。在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下,重制的声音不像数字电影声音那般让人感觉身临其境,而是在“原汁原味”的基础上多了些厚重感。
在完成修复工作后,修复团队要进行人工智能技术预上色。他们将根据影片年代、道具、场景、服饰、人物肤色等诸多因素,为胶片电影上色。目前,人工智能技术预上色还需要进行人工干预。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根据不同场景和镜头分成了141段,需要针对不同片段上色。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中旗袍的颜色,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制作而成。为此,修复团队请中国传统旗袍非遗传承人对片中的旗袍颜色进行了考据,综合考虑了旗袍材质、角色身份以及不同角度呈现的光泽度等因素。此外,由于影片中有上海外滩街道的不少镜头,修复团队还找到了同年代的彩色照片,来确定公交车的颜色、广告牌的颜色、建筑物的颜色等。对于影片中的军装、军旗等有明确可考证的元素,工作人员认真查阅各类书籍、联系军史专家进行探讨,确保色彩还原准确。
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在颜色校正环节动用了百余人的团队,历时4个月才完成全片。修复人员在这一阶段逐帧调整颜色,尽力做到真实还原。但完全复原历史真实颜色是一个几乎很难完成的任务。在修复人员的细致工作下,全片的色调基本达到一致。其中,山川与河流颜色是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完成的。修复人员会将工作人员召集到一起,对比两台电脑上呈现出的色调,定下最终的颜色标准。最终,修复团队抛弃了高饱和度、明亮的颜色,选择了尽可能自然、真实的颜色。
作为国产电影传承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,电影修复工作有其特殊的意义。红色经典电影值得被更多年轻观众看到。中国电影资料馆广大从事修复工作的人员也一直在为此努力,相信修复团队会不断让老电影焕发新活力。(■金 京 王 峥)
责任编辑:小云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声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